餐饮类五行属什么?
“五行”之说,首见于《尚书·序》: “伏羲氏有天下,神农氏继之;上下数千年,传说最多的是伏羲、神农二帝。且看他们与“五行”的因缘: 《周书·大诰》:“五章在首,日月星辰。”
《吕氏春秋》高伯夷作注云:“金木水火土五色也。天地之间,万物有形,皆五色,故以五色配五行而相成。” 高注虽未提及四时光影,但五行与五色是紧密相连的,如上所引《大诰》中的“五章”,便指征“五行”与“五色”。 四时与光影的关系十分密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日之中,也有朝阳初起,正午炎热,夕阳西下的变化。这“五季”(四季加一“季”)和“五时”(四时加“子时”)的变化,当然都伴有“五色”“五音”“五味”等的变更,其中既蕴涵着自然的规律,又蕴含了阴阳的变化。 古人把许多自然界的变动都归各于五行。
五行中每一行都具阴阳性质,分别与自然界中相应的“五方”、“五时”、“五色”等联系起来,形成一种严密的思维逻辑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五季”或“五时”为先导,四时变迁为中介,“五色”为结果显现。所以中医理论常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凡阴阳不平衡出现疾病,须从“五季”“五时”或饮食、药物等方面加以调节。
关于五时的阴阳属性,古书中有这样记载: “春天属木,其色青,故青属肝。
“夏天属火,其色赤,故赤入心。
“秋天属金,其色白,故白入肺。
“冬天属水,其色黑,故黑入肾。
“节气中的冬至一阳升,春分二阳升,立夏三阳升,夏至四阳升,立秋五阳升,立冬一阴生,大雪二阴升,小寒三阴升,立春四阳升,霜降五阳消,小雪六阴升,冬至一阳生。如此循环往复。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五行以及五脏、时令、颜色关系只是中国医学中宏观辩证的一部分,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与阴阳五行有关的概念极为丰富,以上仅是对其微观结构的勾勒,读者不可拘泥于文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