晬五行属性是什么?
五行为人生哲学,不是单一指代性名词。《周易·系辞》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这是关于五行的最早记载,也说明了五行并不是现代科学概念中的物质元素,而是古人抽象出来的五种基本动态和状态。
中医理论中,阴阳是相对静止的,是无极而太极;而五行是在阴阳变化过程中,五态的循环往复、变化相生相克的过程。 木火土金水,只是五种属性的概括,并非单指具体的某一种类或元素。比如:水,非单指海洋湖泊中的水,也包括雨露霜雪等低温液体和固体;金也不是金属的元素,而是指刀斧之金、矿石颗粒等在自然界存在的金(合金)属。所以中医理论中的五行,是泛指自然界一切事物,而非现代表述中的单纯物质。 用现代理论解释,即是能量在循环运行过程中,呈现出的五种形态——阴(实体)阳(能量)两种状态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四种状态:燥湿寒热。这四种状态又分别对应着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即:生发(木)、化育(火)、长养(土)、收敛(金)、贮藏(水)。
所以,五行不仅仅是指五种物质元素,更是指五种运动形式——这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始终贯穿着的整体动态平衡观。 所以,任何想将五行具体化为实物物质的尝试都是徒劳,它本身是古代哲学中,对于宇宙万物运动形式的一种抽象概念。
《说文解字》:「歓:喜也。从欠,雚声。」
「歓字,隶变演变未固定之前,形声字声旁所从『雚』字(同『鹳』,原指水鸟--鶂)。因形声字声旁本字废而不存,转用声近字为声旁,后代习作者按近、谐音字创字为声旁,用字作偏旁不断类推简化;此字声旁先后经『雚(鹳)--欢--换--换』四次转注,最后一次被简体字收用。」(中研院汉字典形资料库)
晋朝郭璞注《尔雅》时,把「歓」和「喧」作了解释。郭注:「喧、歓,喜貌。」同为喜悦之意,喧为声音上的热闹,歓则指颜貌上的喜乐。《说文解字注》对「喧和歓」也作了注释:「歓从欠,喧从讠。歓喜见于面,喧喜见于言。」
许慎的解释,从“欠”字,本为气吐之意,即深吸一口气,然后呼出,如打哈欠。从“欠”之字,常形容人的面部表情,比如「愉、偷」等,「歓」字本义表示内心快乐得通过面部表情显露出来。「喧」字从「讠讠讠」(言三遍)来表义,表示声音之多而「喧」,引申为欢腾热闹、高声吵嚷之意,比如「喧哗」、「喧宾夺主」等。
由此看来,喧的本义是喧哗,引申为热闹,又假借为歓。《广韵》:「歓,或省作喧。」
「喧」的本字原本作「譟」,后来简化的时候,把「讠讠讠」简为「口」,与「萱」字同音而合并为字形(音亦同),再后来进一步简写作 「喧」。在简化字中,并字为「欢」,而「欢」字原本专指高兴、喜悦之意,比如「欢迎、欢笑、欢心」。“欢”字原本就有和乐快活的意义,与“喧”的意义、功用相合,合并字为「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