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阴阳五行?
房家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好!我也曾被各种伪科学,包括周易、奇门遁甲之类搞晕过 下面我尽量以大白话解释下: 首先古人发现自然界有“太阳”和“月亮”两种天体,且它们都有圆缺变化——这就是“阴阳”的雏形了(注:现代科学认为月球本身是不发光的,只有反射太阳光才能看到,所以是“阳”,而地球反照的太阳光照射到月球表面形成了月相的变化,因此月相又有阴晴圆缺的变化);
其次,古人发现了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的存在并且能够被赋予阴阳属性,这是因为中医理论中,“金”代表肺气,“木”代表肝气等等,而这些元素的运转规律和阴阳运转是有相似之处的(比如火是阳气最足的元素,而心是阳气最充足的器官),所以可以结合阴阳学说一起理解; 阴阳学说的运用范围被广泛用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针灸推拿、中医针灸等中医学领域,也被引入现代医学之中,通过研究一些疾病的临床特征,试图找到其发生发展过程中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从而指导预防与治疗。
最后需要提到的是,虽然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是建立在阴阳五行之上的,但是中医实践过程中并不是单纯的阴阳五行学说就可以完全诠释的,也不是仅靠阴阳五行学说说清楚道明的。因为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还有“天人合一”“形神统一”等更为高深的哲学思想。 好了说了这么多,希望对你有帮助吧……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同时也是系统的,关于宇宙发生论和宇宙构成论的学说。在阴阳五行学说看来,宇宙的构成本原是气,但气是“一阴一阳”、“或阴或阳”的,并且,气的运行也是在阴阳的互根互制,消长平衡中进行着的。然而,另一方面,阴阳两者又必须分为五个部分,即“五行”(一说阴阳是五行的气化作用),“五行”即木、火、土、金、水,而五行是“一行一行”。二者结合起来,宇宙的整体构造是一阴一行一阳一行一土,共分五层,其关系是相生相克、相反相成。这种宇宙图式是和天的五运、六气及地的五方、五土、五味、五色、五声以及人的五脏、五华、五体、五志等等在数量上相合,这便是宇宙的统一构成。
“阴阳”一词很早就见于周易,如《周易,》坤“阴”卦说:“牝马地类,行地无疆”。而“阳”本为太阳明亮之光,《尚书》中已有“日月阳”(《洪范》)以及“阴阳”合在一起的说法:“惟天阴骘下民”(《大禹谟》)。“五行”一词最早也见于周易,如《周易,坤》说:“坤”道“含弘光大,品物咸亨”,“行地无疆,”“龙战于野”,“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后来发展为“五行”的学说,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唐、虞之世,祝宗卜筮,用龟肆卜,水以享,特因五福,用《五行之数》为依归来推算祸福,《国语,周语上》亦有周宣王时太史伯阳父预言地震将导致西周覆灭时讲到阴阳二气的消长,即所谓“阳失其所而阴乘之”。《尚书,洪范》有五行之名,其云: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革,即“刻”之本字),土爰稼樯,其意是从这五者的本性出发把万事万物都包括在五行的分类之下,这五者中任何一种事物的本性与这五者不同的本性相结合便可产生或吉或凶的不同结果,五行生克的学说也在这里萌芽了。此后,成于春秋战国之交的《管子》一书中,“阴阳”有自然和社会两大内涵,“五行”有功利和德行两大内涵,这是从宇宙构成本原和事物量的比例关系上把“阴阳”和“五行”结合起来的最初成果(参看《管子,内业》及《管子,幼官》)。
从先秦典籍来看,“阴阳”和“五行”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学说系统应在战国后期。《礼记,乐记》说:“阴阳之和,莫大干音,音成于高下、远近、邪正、轻重、迟速、阔狭、高下、出入。“《吕氏春秋,应同》说:“刑德合于政,政合于人,人合于阴阳,阴阳合于天,天人合一,是谓大同”,“得天地之和而治,失之而乱”。《庄子,徐无鬼》说:“人生有气,气有强力,而强力有筋骨,筋骨有排,排有阴阳,阴阳有愆,愆有机关,机机关于心”。《荀子,天论》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无诉,则天不能病;刑(形)修而福备,则天不能祸。……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不为而成,不求而得,不志而至焉,再反而几矣。……天职既成,情伪既陈,天意既设,贤者其何加於天地之间”。上述引文从不同方面和角度把宇宙构成本原理解同社会人事、人生修养等问题联系起来了。“阴阳”、“五行”结合起来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