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五行是什么意思?

井海宁井海宁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跋五行》是吴伯萧创作的一篇散文,收录于作者文集《谈文》里;这是一篇谈论文章写作的文章。 文中,作者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文章是有精神的”这一论点,并由此引申出写文章必须要遵循的三种准则——真实、深切和生动。 他认为,文章如果不真实,就不可能有精神;如果写得不够深刻,就不能够打动人;而只有写得生动,才容易让人接受。 在具体阐述这三个准则时,作者举了很多实例进行说明,有理有据,娓娓道来,颇有说服力。

这篇短文深入浅出,说理透彻,平易近人而又含义隽永,是关于文章写作的经典之作,一直为后人所推崇。 比如,在论述真实性这个问题时,他说: “一切不真实的小东西,连仿真品也算不上,只是劣等的工艺品罢了……在文学作品中,任何不真实的东西也会马上暴露他的伪善,像丑妇脸上擦着粉似的。”

又如,在谈到文章的深刻问题时,他说: “凡是好文章,都是深刻的。反之,就算不上好。因为深刻是不容许有轻浮的空话的。你要想使你的文字深刻,你就要把你要说的话,仔细想一想是否确切,能否用确切的语言表达出来……” 再如,他提出为了做到生动,就需要注意三点:

(一) 要生动,必须先有真实的感觉。你对于你要写的那件东西没有真切的感觉,你就没法子使它生动有趣起来。所以先须求真,然后才可求活。 (二) 你觉得一件事情很新鲜有趣,你想把它写下来,这时候你可以尽情发挥你的想象,把你的想象力注入你的描写之中去。这样,你的文章就会因你的想象而丰富多彩了。因此又要求新,然后才可以求奇。 (三) 文章是由字句组成 的,你要使你的文章生动,就必须下工夫选好词句。一句不通,就换一句;一句不好,就改一句。直到通顺好听为止。所以最后还要求好(写)字。

祖国柱祖国柱优质答主

在中国书坛,无论哪个朝代,都有不少的藏书家和鉴赏家。他们对所收藏和过目的精彩墨迹或刻本,往往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走到案前,或考其源流、或作其评价、或发其心志、或记其始末,一抒胸怀。或记于卷首,叫题签、题端;或记于卷尾者,叫题跋。题跋又分“题”和“跋”两种。

“题”写在作品的首页或专栏上,也可以叫“引首”;写在作品末尾的叫“跋”,又叫“题尾”、“题后”、“署尾”、“跋尾”。在书法史上,跋语出现较早,汉韦仲将的《古今名书录》就是一本专门讲跋尾的书。汉魏晋三代,人们习惯将跋尾写在正文后面。隋唐以降,出现了笺纸,人们写字时,习惯把跋写在幅后。宋元以降,跋就通行起来,而且前、后、左、右、上、下都可以写了,通常写的也多而杂了。明代,跋得到空前发展,不仅跋者多,内容和篇幅也十分可观。清初,书跋之风又盛,跋文多又长,以致于有“长跋长题,反宾夺主之讥”,书跋走上了鼎盛的末路,直至民国。新中国成立后,书法逐渐复兴。上世纪90年代,书法的收藏价值引起人们高度重视,以金石题跋为代表的鉴藏类作品成为收藏的亮点,书跋这一古老的文体重新焕发。

跋尾是一支“散兵游勇”,它与“跋”和“题跋”,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两种文体。跋尾只写在幅后,而“跋”可前可后、左右、上下都可以写。“跋尾”只限于考释作品的来源,而“题跋”可以记事、可以议论。尽管如此,从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看,人们还是习惯地将“题跋”、“跋”、“跋尾”等混称,我们称“跋”,其实就是“跋尾”、“跋”和“题跋”等,统称“跋”。

通常说来,书写内容的长短要和幅面大小相称,不能小字写丈二,大字写小四。当然,也可以搞点艺术反差,夸张一点,但也不能太过分。

一般来说,跋写在幅后,幅有多大,跋有多大。小条幅,写五六十字,就很可观。字不要大、用边宜小,要显得紧凑。对长构图来说,写二三百字就很大了,写五六十字就很小,要根据幅面来决定字数。写五六十字的跋,用一截印,三笔款为妥。写二三百字的跋,上一截落四笔款,下一截钤一印为妥。有人写跋洋洋洒洒数以千计,且字又大,大字写大跋,还写了数版。一幅字,一大篇跋语,反宾夺主就不美了。

跋不是简单地写上某某过目、某某收藏、某某珍藏、某某审定,这些文字有它一定的适用场合,不能乱用和滥用。如果是一幅古墨迹,写上“某某过目”足矣,如果是一件友人惠赠,或自己新购,可以写“某某珍藏”,如果是一幅新作,你写“某某审定”就有些不妥和自大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