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都去哪了音乐剧?
先引用下《寻龙诀》里的一句话“人总要有一碗饭,一碗汤,一个窝,才能好好活下去” 没错,时间都去哪儿了,对于音乐剧这个体裁来说,答案就是“制作一台好剧,传播一部作品”。 好的音乐戏剧作品除了可以引发观众的思考外,还可以给与观众一段美好的体验。就如歌剧和芭蕾舞剧一样,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作品,更是表演者与观众共处的“场”,在这个场中,艺术家和观众互为彼此的一部分,进行着精神的交流和灵魂的对话。
对每一个音乐剧演员来说,他们的时间去哪儿了,答案就在舞台上,在排练厅,在他们的歌声中、舞步里。 对每一个音乐剧的戏企划来说,他们的时间在哪儿呢?答案就在选题上,在剧本改编的创作会上,在舞台设计的绘图板上……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道具、服装、灯光、舞美等的制作工作中。
可以说,从策划到制作,音乐剧的艺术制作流程同其他舞台艺术作品是一样的,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我们看了一些国内的音乐剧作品觉得有些乏味?
首先,制作不够精良。音乐戏剧作品不仅仅要满足观赏者的审美需求,还要让参与者置身于一种真实感之中——这个真实感可以是故事情节的曲折度,也可以是人物关系的复杂程度,亦或是舞台效果的逼真性等等。如果制作不够精致,让受众感觉到“似曾相识”,那这部作品就丢失了吸引人的本质了。
其次,内容同质化现象明显。不可否认,优秀的创作者们能够带给大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悲惨世界》《歌剧魅影》《西城故事》等作品,他们之所以能长久地吸引着观众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其内容的创新性是重要缘由之一。反观当下,不少作品都在重复着类似的故事模式,相似的题材类型,这样的创作模式不仅缺乏新颖的视觉冲击,同时也难以让受众得到情感的抚慰与思想的触动。如果说《悲惨世界》等作品像一簇火焰,点燃人们内心希望的火花;那么有些作品就像玻璃杯,虽洁净光亮,却平淡无味。
最后,演员的表演模式单一。一个好剧团就像一支优秀的运动队,它离不开每个成员的通力协作。同样,一个好的音乐戏剧作品,需要演员、编导、音乐人、舞美设计等各种人才的密切配合,只有各尽其责,发挥专长,才能交出让观众认可的作品。而现在的许多剧院都在表演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过分注重演员的表演而忽略了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虽然演员的个人能力很重要,但是一个好的乐团、舞团、词曲作者等团队人员也能成就一个伟大的演出。倘若只将眼光聚焦在演员身上,那就相当于把一个剧做窄了,这势必会限制剧目本身的视野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