娠五行是什么?
“五运”,又称“五气”、“阴阳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阐述的是五行学说在自然界现象及人体脏腑器官间的相互关系和规律性。在中医基础理论中, “五运”是建立在中医学整体思维的基础上,用以说明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影响,它涉及天文地理、阴阳五行、气象变化等多方面知识。
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 气候虽然千变万化,但其中总存在着明显的规律;而无论自然界的变化如何错综复杂,都可以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属性的运行过程。这五种基本属性不仅代表着五种不同的物质运动方式,而且也对应着五脏之气(心、肝、脾、肺、肾)的运动形式。中医学将“五运”这一客观规律与人体五脏之气相对应,并以此作为推论疾病发生机制的基础。
《素问·天元纪大论》日:“凡观气,先候五行,始察五色,色见白青,气而病行,色见赤黄,气而病止,色见黑褐,气而病起,色见青黄,气而病行,色见黑棕,气而病聚,色见白浊,气而病消,色见黄白,气而病起,视色不见,朝如昏暮,日若半夜,此之谓也。” 这就是说,如果人体患某种疾病时,仔细观察其外在表现,就可以找到相应的“五色”,即:白、青、赤、黄、黑;并且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到不同颜色出现在体表的不同部位。如果外在表现为白色,多为气虚并伴有湿证;如果是青色,则多有心胸不安、胃痛腹胀;如果体表出现红色,则表明发热或患有热证;等等。
总之,中医的 “五运”学说虽包含了丰富的天人有关的哲学内涵,但这毕竟只是一种用来说明自然现象及人体脏腑间相互关系的抽象模型,其具体的推演过程极为繁复,非本文所能尽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