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重污染原因?
上海本次污染过程有两大特点。一是重度污染天数(AQI>200)在1月5-7日仅持续了36小时,二是PM2.5的组成中,由沙尘暴带来的粗颗粒物比例相当高。 这两大特征与今年第一季度华东地区多次出现的空气重污染过程有着明显的区别[1][2] [3],值得引起关注。
对于第一次特征,我们可以从天气动力学方面解释——1月4日起,有一低值系统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不断有地面气旋发展起来。由于这一低值系统较为“固执”,一直在长江下游徘徊,导致在上海及其附近地区频繁出现逆温层,大气稳定度较高,扩散条件一直较差。1月5日凌晨起,受冷空气影响,上游沙尘开始输送进入该地区,并在低气压系统作用下,在长江下游区域大量聚集。
对于第二特征,我们需要回到前两次污染的源头进行具体分析。
1 月 1 日— 3 日的上海首次空气污染过程中,上游来源占绝对优势的 PM2.5 有 90% 的颗粒来自蒙古气旋后的沙尘暴,另外 10% 可能来自华北地区的燃煤和工业污染。此次沙尘暴的气旋后冷锋路径与上次基本一致。但在 1 月 5 日的第二次污染过程中,上游沙尘暴强度明显加强且范围扩大,蒙古气旋后的沙尘暴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加;而在第一次污染过程中没有明显发现的燃煤和工业污染物所占比重也有增加,说明在此期间内,上海的能源结构还没有发生显著改变。
虽然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清洁化石燃料,推行脱硫、脱硝和除尘等装置,但火电厂排放的粉尘颗粒物对 PM2.5 和臭氧都有贡献[4],而且目前电力行业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不会有任何改变。在冬季气温偏低、气象条件差的时期容易形成长时间雾霾天气过程,对城市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