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带有什么功效与作用?
脐在传统医学中被称为“神阙”,是人体经络中重要的穴位之一。中医学认为,脐是中焦之气通行的通道,是元气归藏之处。 现代医学也发现,脐是个“开放”的器官,它与腹腔之间并无组织屏障,因此胃肠等盆腔脏器的内容物可经脐进入静脉,而来自肺部的气体和外界物质的微粒也可通过脐进入人体循环。另外,脐下还有大量的神经末梢,对疼痛、温热、压力特别敏感。这些结构上的特点决定了脐对于机体具有重要的保健和病理作用。
1.药物作用: 历代古书中都强调脐部的药物敷贴疗法,可用作辅助治疗。《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凡疗病灸刺须以香药敷于脐中。”明代李时珍则进一步指出:“若灸刺后怕发风,用药贴之。”现代研究证明,将药物敷贴于脐部,可通过皮肤吸收,直接进入体循环,发挥药效。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有中药熏洗、中药膏贴、针灸和拔罐等方法。 (1)中药熏洗法:用艾叶50g、苏叶20g,水煎取汁,趁热熏洗患处。每天3~4次。此方法适合于感冒、鼻炎及咳嗽者。
(2)中药膏药贴敷法:取五倍子500g,炒糊研磨成粉,过筛,加适量清水调成糊状,敷于脐部,纱布覆盖固定,每3天换药一次。本方适用于小儿遗尿症。
(3)针灸治疗法:用毫针垂直刺入脐部,深约0.5-2cm,留针15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也可使用艾条熏灸,每日一次。此法适用于各种腹痛;还可用于治疗腹泻、小便不利等症。 (4)拔罐治疗法:在脐周部位或局部拔火罐,每次15—20分钟。每日一次。此方法可以调和气血、疏散风热、除湿散寒、消肿止痛,适合于一切虚寒之人。
2.生活保健作用
(1)预防中风: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营养全身。如果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就可导致生化失常,气虚血弱,而诱发中风。所以,预防中风要从日常调养做起,除遵循医嘱服药外,还可以尝试其他辅助方法,如针灸、按摩、拔罐、艾灸,尤其是脐部的护理,对此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2)养生益寿:祖国医学提倡“天人合一”“顺其自然”,将人的整体与宇宙的自然界联系起来,让人体适应自然,保持生机。古人还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阴阳协调,气机升降出入,血液循行周身,通过调节情绪、起居、饮食等方式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其中,脐部的保健即是很重要的内容之一。